医院动态
【省医健康科普】孩子并非“故意不听话”,或许是础顿贬顿在作祟:带你认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
7岁的小丁在课堂上难以静坐,经常东张西望,伴有敲桌子的行为。做作业时注意力难以集中,经常几分钟后就开始摆弄橡皮或抠手指。面对家长的管教时,他容易情绪激动、发生争执。考试时频繁因粗心出错,例如看错或遗漏题目,导致成绩不佳。在家中,小丁显得冲动任性,易因小事吵闹,甚至出现躺地打滚等激烈反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对喜爱的电视节目或动画片可以保持高度专注,连续观看长达数小时,但在需要主动投入注意力的任务(如作业)上却明显力不从心。在老师的建议下,家长带小丁就医,最终确诊为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础顿贬顿)”。
一、 认识ADHD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础顿贬顿)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,诊断标准通常为:
1.注意缺陷:难以维持注意在缺乏高水平刺激或频繁奖励的任务上,容易分心,做事的组织性和条理性存在问题。
2.多动/冲动:过多的运动性活动(多动),难以保持安静不动,在需要自控的结构化情境下尤其明显,具有对各种刺激立即作出反应的倾向(冲动),而不考虑风险和后果。
3.注意缺陷和多动/冲动的程度超出了年龄和智力的正常变异范围,显着影响个体的学业、职业和社交功能。
4.通常在生长发育期起病,表现为注意缺陷和(或)多动-冲动的持续性模式(至少6个月),并且必须在多个环境中可被观察到。
实践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,分别诊断为:础顿贬顿,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;础顿贬顿,主要表现为多动/冲动;础顿贬顿,组合表现。
础顿贬顿全世界发病率约为3.4%,中国青少年发病率约为6.3%,60%~80%的患儿疾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。础顿贬顿经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存,给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带来巨大影响。
二、澄清常见误解
误区1:
孩子是“懒惰”或“故意不听话”
础顿贬顿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发育滞后,导致执行功能受损(如计划、专注、自控)。他们可能比同龄人更努力控制行为,但神经生理差异使其难以持续专注。
科学依据:脑成像研究显示,础顿贬顿患者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和冲动的区域活跃度较低。
误区2:
“能专注打游戏,怎么不能学习?”
础顿贬顿的注意力缺陷是“主动注意力”不足,而非“被动注意力”问题:
被动注意(如游戏/电视):高刺激、即时反馈的活动无需意志努力。
主动注意(如学习):需持续调动意志力抵抗干扰,恰好是础顿贬顿的短板。
误区3:
“多动症就是坐不住”
并非所有多动症小孩都会出现坐不住的状况,础顿贬顿可分为叁种亚型:
1.注意缺陷为主型(女孩多见):安静但走神、拖拉、健忘;
2.多动/冲动为主型:坐立不安、插话、冲动行事;
3.混合型:兼具以上特征。
提示:安静型础顿贬顿更易被忽视,延误诊断。
叁、础顿贬顿对孩子发展的多方面影响
1. 学业挑战:注意力分散、组织能力弱、冲动分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成绩难以反映真实潜力,留级、辍学风险升高,影响升学机会。
2. 行为风险增加:冲动性易引发冒险行为、顶撞权威、破坏规则;对立违抗或品行障碍风险增高;青少年及成年期物质滥用、意外伤害概率上升。
3. 社交困境:冲动、情绪不稳及规则理解困难使交友困难,易遭同伴排斥甚至欺凌,家庭关系亦常因此紧张。
4. 情绪与自尊问题:长期经历失败易引发显着低自尊,并伴随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,情绪波动加剧。
5. 共病风险高:合并对立违抗障碍、品行障碍、焦虑症、抑郁症、特定学习障碍等的可能性显着增加。
6. 成年期功能损害:影响职业表现(组织、专注、冲动控制)、人际关系(亲密关系、家庭)、财务管理;健康风险持续存在(物质滥用、意外、压力相关疾病);整体生活质量下降。
四、何时寻求专业评估?
若孩子在家庭、学校等多个不同场合中,持续6个月以上表现出以下核心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评估:
1. 注意缺陷:上课易走神,作业需反复督促,考试漏题跳行,频繁遗失物品。
2. 多动:手脚动作不停,难以安坐,无法安静参与活动。
3. 冲动:习惯性插话打断,等待困难,情绪爆发后伴随懊悔。
五、科学干预:多维度协作是核心
1. 药物治疗:调节神经功能
常用药物如哌甲酯、托莫西汀等,能有效改善注意力及冲动控制。
关键点: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药物副作用通常是可控的,不应因过度担忧而延误必要治疗。
2. 行为干预:建立适应性行为
实施行为强化方案,对目标行为(如专注完成任务)及时给予积极反馈(表扬或奖励)。
应对不良行为需态度温和而坚定,侧重引导鼓励,减少惩罚。
助专业训练(如执行功能训练、认知行为疗法)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技能。
3. 年龄分层干预策略
4-5岁:首选行为干预,核心是家长技能培训。
6-11岁:推荐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联合应用。
12岁及以上:以药物治疗为主,辅以心理治疗。
4. 家庭与学校:关键支持系统
家庭支持: 理解孩子的困难源于生理因素,加强与学校沟通,营造接纳包容的家庭氛围。
学校支持:教师需给予关注,建立“家校医”沟通记录本,及时反馈在校情况。
教育调整:提供个性化学习计划,允许任务分段完成,减少环境干扰源。
5. 饮食考量
营养摄入要求:确保饮食均衡,克服偏食挑食。
建议限制:含人工添加剂、调味剂的食物;含铅、铝、谷氨酸、水杨酸的食物;西红柿、苹果、橘子、茶叶等(适量即可)。
鼓励摄入:富含叠族维生素、锌、优质蛋白质及铁的食物(如全谷物、瘦肉、豆类、深绿色蔬菜),可考虑酸奶、大蒜素等。
六、干预效果:早识别,早获益
及时诊断并实施科学干预(行为治疗、家长培训、必要时药物、学校支持等),能显着改善核心症状,教会孩子应对策略,发掘其优势,有效减少负面后果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。干预介入越早,效果通常越显着。这些孩子并非缺乏进步的意愿,而是需要掌握“自我调节的方法”。给予科学的理解与及时的支持,能帮助他们充分释放潜能,重塑自信。
图片由础滨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