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新闻中心 >>医院动态 >> 正文

新闻中心

医院动态

【省医健康科普】防蚊防叮防“基孔”:认识基孔肯雅热传播与防护

信息来源: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:2025-07-31 浏览次数:
字号:
+-14

  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, CHIK)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 CHIKV)引起,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“基孔肯雅”音译自“Chikungunya”,源于非洲马孔德语(Kimakonde),意为“弯腰行走”,形象描述了该病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弯腰佝偻的特殊姿态。该病自1952年在非洲首次被发现,截至当前,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病例。近期,我国广东省多地出现由境外输入引起的该病本地传播疫情。

 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是什么?

 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-12天,多数患者于3-7天内发病。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、剧烈关节痛和皮疹,极少数会出现心肌炎、脑膜脑炎、严重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。

  1.突发高热:急性发热,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℃以上,一般持续1-7天,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
  2.剧烈关节疼痛:主要为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疼痛,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疼痛严重者不能活动,通常1-3周缓解。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

  3.皮疹:常见于发病后第2-5天出现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疹间皮肤多为正常,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,皮疹通常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
 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、

  寨卡病毒感染的区别是什么?

  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,叁者之间的区别如下表:

30.jpg

 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?

  基孔肯雅热作为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等伊蚊叮咬进行传播。目前针对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。因此,预防是关键,防蚊灭蚊是切断传播途径、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措施。

  1.环境治理:清除蚊虫孳生地,定期彻底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容器和区域,特别注意花盆、水缸、杂物堆、轮胎等。

  2.个人防护:户外活动时尽量着浅色长袖衣裤,最大限度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可以在裸露皮肤涂抹驱蚊液;在家中,安装保持完好的纱门、纱窗、蚊帐,可以使用灭蚊灯、电蚊拍等。

  3.及时就医:有流行地区旅居史人员,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,立即就医并及时告知医生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。